- within Litigation and Mediation & Arbitration topic(s)
- with Finance and Tax Executives
- with readers working within the Healthcare, Metals & Mining and Retail & Leisure industries
四、案例分析:跨境许可协议中的赔偿条款解析与风险提示
- 案件背景
某中国制造商生产的产品需要配合特定软件使用,该软件由该中国制造商与一家国外的A公司(以下简称“许可方”)签订的软件许可协议获得授权。在该协议中,包含了一项赔偿(Indemnity)条款。然而,随后一家国外的B公司向制造商发出了律师函,声称制造商产品所使用的软件侵犯了其专利权,要求制造商停止使用该软件,并威胁提起诉讼。
实务中,尽管很多公司与软件许可方签订的许可协议中会包含赔偿条款,这样的条款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如果是仅存在侵权警告、尚未确认实际侵权的情况下,许可方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可能会存在较大争议,如果公司有较高的谈判能力和地位,可以对赔偿条款进行一定的优化。
以本案涉及的赔偿条款为例,许可协议中赔偿条款如下:“许可方同意对制造商及其关联公司、董事、高级职员、员工和继承人因服务(无论单独使用还是与其他产品组合使用)侵犯任何专利或其他知识产权而产生的任何和所有损害、责任、费用和开支进行赔偿并使之免受损害。为避免任何疑义,本协议在本协议终止后仍然有效。”
- 条款可进一步完善之处
这个条款在起草上存在以下几个可进一步完善之处:
- 对侵犯知识产权的定义不明确:条款未明确区分“实际侵权”与“涉嫌侵权”或“被指控侵权”。在当前仅有侵权指控、尚未确认实际侵权的情况下,是否触发赔偿义务存在不确定性。
- 缺乏关于侵权指控处理的约定:条款未规定在收到第三方侵权指控时,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处理流程,例如通知义务、共同抗辩义务、费用分担等。
- 对制造商的风险分析
赔偿责任触发的不确定性:由于条款未明确涵盖“被指控侵权”的情形,许可方可能主张只有在法院认定实际侵权后,才承担赔偿责任。在当前仅有侵权警告的情况下,制造商可能无法依据该条款要求许可方提供协助或承担责任。
法律风险自行承担的可能性:在许可方拒绝承担责任的情况下,制造商需要自行应对美国公司的侵权指控,可能面临高额的法律费用和潜在的侵权赔偿责任。
商业运营受阻:若无法及时解决侵权争议,制造商可能被迫停止使用相关软件,影响产品的正常生产和销售,导致商业损失。
跨境维权的困难:涉及中国、荷兰、美国三国法律体系,法律适用、争议解决方式等复杂性增加了维权难度。
- 对赔偿条款起草的思考与建议
本案例反映出赔偿条款在起草时的细节至关重要。为避免类似风险,企业在知识产权类的跨境交易中,签订合同、起草赔偿条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明确赔偿责任的触发条件
涵盖“指控”或“涉嫌侵权”:在条款中明确赔偿责任不仅适用于实际侵权,还应包括第三方的侵权指控和诉讼。
规定通知和协助义务:约定在收到侵权指控时,许可方应及时协助被许可方进行抗辩,包括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法律支持等。
2. 详细约定赔偿范围
包括法律费用:明确赔偿范围涵盖律师费、诉讼费等法律费用,保障被侵权方的合法权益。
约定损失计算方式:规定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商誉损失等的计算方法,提高可操作性。
3. 规定争议解决机制
选择适当的法律适用:明确合同适用的法律,优先选择对自身有利的法律体系。
约定管辖和仲裁条款:规定争议解决的方式和地点,便于未来可能的维权行动。
4.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审查
尽职调查:在签订协议前,对许可方的知识产权进行尽职调查,确认其拥有合法的授权。
要求保证和陈述:在合同中要求许可方对其知识产权的合法性、完整性进行保证和陈述,增强对方的责任意识。
- 案例启示
赔偿条款在跨境交易中具有重要的风险分配功能。本案例中的制造商由于赔偿条款起草不完善,在面对第三方的侵权指控时陷入被动。这提醒我们,在跨境合同的起草和谈判中,应高度重视赔偿条款的设计,明确责任范围、触发条件和处理机制。同时,在交易前应加强对合作方的资质审查,确保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存在侵权风险。
五、风险防范措施与实践建议
在跨境交易中,赔偿条款的设计与运用至关重要。为了有效防范法律风险,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企业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完善赔偿条款的设计与管理。
首先,周密起草赔偿条款是防范风险的基础。起草时应明确赔偿责任的触发条件,避免因为措辞模糊导致的争议。具体而言,赔偿责任的触发范围应包括实际发生的侵权行为,以及第三方提出的侵权指控和索赔。通过使用诸如“任何实际的或被指控的侵犯”等措辞,可以扩大赔偿条款的适用范围,确保在侵权尚未被司法机构最终认定的情况下,也能得到对方的协助和保护。此外,还应在条款中明确双方在接到侵权指控后的通知和协助义务。受偿方有义务及时书面通知赔偿义务方,而赔偿义务方则应立即采取必要措施,包括提供法律支持、参与抗辩等,以共同应对风险。
其次,细化赔偿范围和方式,有助于避免未来的争议和纠纷。在条款中应详细列明可赔偿的损失类型,包括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实际支出、预期利润损失、商誉损失等。特别重要的是,要明确法律费用、调查费用、专家费用等是否涵盖在赔偿范围内。考虑到跨境纠纷中法律费用可能非常高昂,如未明确约定,可能无法得到充分赔偿。此外,设定合理的赔偿责任上限也是必要的。过高的责任可能超出企业的承受能力,而过低的上限又可能无法覆盖实际损失。上限可以与合同总金额、保险额度等挂钩。同时,明确损失的计算方法和依据,避免因计算标准不一致而产生纠纷。
再次,赋予双方合理的抗辩权利,确保在面临第三方索赔时,双方都能有效地维护自身权益。合同中应约定,在收到第三方索赔后,双方应协商确定抗辩策略,合理分配诉讼的控制权。受偿方不应在未经赔偿义务方书面同意的情况下,单方面承认责任或达成和解。赔偿义务方也应积极参与诉讼过程,提供必要的支持。这种安排有助于避免单方行动可能给另一方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双方利益的平衡。
加强合同谈判与尽职调查,是风险防范的关键环节。在合同谈判中,企业应尽可能争取修改不合理的赔偿条款,降低自身风险。对于责任范围过广、责任上限过高的条款,应提出修改建议,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方案。通过合理分配风险,可以促进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签订合同前,企业还应对合作方的资质、信誉、履约能力等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降低合作风险。特别是在涉及知识产权的交易中,应核实对方是否拥有合法的权利,是否存在潜在的侵权风险。
六、结语
赔偿(Indemnity)条款在跨境交易中发挥着关键性的风险分配和管理功能,其设计与运用直接关系到交易各方的法律风险和商业利益。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赔偿条款的有效起草和合理应用,能够在交易过程中预防潜在纠纷,加强对不确定风险的控制,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
跨境交易的复杂性源于不同法域的法律制度差异、文化背景多样性以及商业惯例的不同。在这种背景下,合同条款的清晰、明确和完整显得尤为重要。赔偿条款作为合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起草时充分考虑各国法律的适用性和可执行性,明确责任承担的范围、方式和触发条件。
实际案例的分析展示了赔偿条款在实践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一方面,过于宽泛和严苛的赔偿条款可能给一方当事人带来过重的责任负担,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另一方面,条款起草的不完善或模糊不清,又可能在发生纠纷时无法有效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在合同谈判和起草过程中,企业应高度重视赔偿条款的设计,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商业需求,争取合理、公平的条款安排。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general guide to the subject matter. Specialist advice should be sought about your specific circumsta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