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24 November 2025

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技术变革与制度转型

AB
AnJie Broad Law Firm

Contributor

AnJie Broad Law Firm is a full-service law firm with a wide range of practice areas. We are committed to delivering high-quality bespoke legal solutions to clients. AnJie Broad has extensive experience serving clients in practice areas such as Capital Market & Securities, Antitrust & Competition, Private Equity & Venture Capit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Dispute Resolution, Labor & Employment, Cross-border Investment & Acquisition, Insurance & Reinsurance, Maritime & Shipping, Banking & Finance, Energy, International Trade, Technology Media & Telecommunications, Life Sciences & Healthcare, Private Wealth Management, Real Estate & Construction, Hotels Resorts & Tourism and Media, Game and Entertainment & Sports.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5年9月19日网站公告,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决定自该日起召回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产的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
China Transport
AnJie Broad Law Firm are most popular:
  • within Transport, Employment and HR and Real Estate and Construction topic(s)
  • in India
  • with readers working within the Media & Information industries

一、引言:小米汽车召回事件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5年9月19日网站公告,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决定自该日起召回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产的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116,887辆,这是小米汽车继2025年1月首次召回3万余辆SU7后,针对搭载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产品的第二次大规模召回。该公告发布在汽车业界又一次引起了轩然大波,其之所以产生很大影响,一方面是聚焦小米,以及小米新车产品接连发布并大获市场成功的品牌效应;另一方面,当然是因为该召回公告也再次提高了新能源汽车召回的话题度,给予广大汽车用户、汽车行业从业者广泛的讨论和思考空间。

二、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特点和汽车召回新趋势

2025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召回事件呈现出频次增加、技术复杂度提升的新特点,小米汽车召回事件不是首例。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信息,仅2025年9月,就有包括肇庆小鹏新能源、福特汽车(中国)、奇瑞捷豹路虎等多家车企集中发布召回计划,其中广受瞩目的小鹏汽车,备案召回计划涉及2024年8月至2025年4月期间生产的部分小鹏P7+汽车,共计47,490辆,召回原因是转向助力电机传感器线束接触不良可能导致转向助力失效,存在安全隐患。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实施召回48次,涉及车辆152.90万辆,虽然在召回数量上仍低于传统燃油车的375.16万辆,但召回次数已接近传统燃油车的56次,显示出新能源汽车召回频次走高的趋势。

如今,新能源汽车在公路上已随处可见,公众普遍了解汽车产业正在经历深刻技术革命,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新时代汽车的核心特征成了社会热词。从宏观技术上说,这一变革不仅改变了汽车的动力形式和技术架构,也重塑了汽车产品的质量特征和安全边界。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集成了更多的电子电气系统、软件算法和智能硬件,车辆的功能实现高度依赖复杂的软硬件协同,这使得产品缺陷的表现形式和影响范围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产品缺陷与召回制度息息相关,反映出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首先,新能源汽车特别是新势力车企普遍强调追求技术创新和功能丰富,但同时对基础质量控制有所忽视,或者控制能力有限;其次,新技术的应用创设了新型缺陷表现形式,电子硬件与软件故障成为新能源汽车召回的主要原因,这类问题往往具有隐蔽性强、影响范围广的特点,而且在生产时可能无法发现或暴露,只有通过后期召回予以完善;再次,新能源车企的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普遍滞后于市场发展,线上销售为主的模式导致线下服务网络不足,影响了召回实施的效率和效果。

三、汽车召回是否意味汽车存在产品质量问题?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问题,在燃油车统治时代,就一再被提起和争论。其实,汽车召回是汽车工业领域的一个时常发生的现象,汽车召回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等同关系,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方面,出现召回事件确实反映了产品存在某种缺陷或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主动召回也是企业履行质量责任、提升产品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不能简单将其等同于产品质量低下。

从制度设计出发,召回是指汽车生产者对其已售出的汽车产品免费采取措施消除缺陷的活动,而缺陷一般是指由于设计、制造、标识等原因导致的在同一批次、型号或者类别的汽车产品中普遍存在的,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情形,或者其他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汽车召回方面主要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为《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2019年修订)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2020年修订)等。无论是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召回,还是传统汽车召回,一般均是由于汽车产品存在缺陷,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而执行召回。例如2025年小鹏汽车因转向助力电机传感器线束问题实施召回,显然属于产品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形,这种情况下的召回无疑表明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同样,传统燃油车因发动机缺陷或安全气囊故障实施的召回,也直接反映了产品在设计或制造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然而,召回并不必然意味着产品质量整体低下。在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产品领域,技术创新与质量稳定性之间存在天然的张力。新势力车企往往搭载新技术,而新技术必然伴随着新问题。这些问题很多是在大规模用户使用过程中才逐渐暴露,属于技术迭代中的正常现象,通过召回及时消除缺陷,对企业来说恰恰能体现品牌对质量和安全的重视。从当前行业实践来看,召回已成为汽车行业提升质量的常规机制。目前我国大部分汽车召回为车企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实施召回,已成为常态。主动召回不仅能够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还能帮助企业收集缺陷数据,优化产品设计,提升后续产品质量。

由上,汽车召回是产品存在特定缺陷的明确信号,但不能简单等同于整体质量问题。评价企业质量水平应当综合考虑召回的主动性、问题的整改效果以及长期的质量改进趋势,将召回视为质量提升的契机而非单纯的负面指标。

四、新能源汽车召回制度特征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发布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累计实施汽车召回3,075次,涉及车辆1.14亿辆。如前文所述,汽车生产者在发现其生产的产品存在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缺陷时,通过汽车召回制度可依法向监管部门报告,及时通知消费者,并采取修理、更换、退货等措施消除缺陷。而站在政策导向角度,召回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生产者履行缺陷消除责任,保障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要实现这一政策目标,新能源汽车召回既可遵照传统汽车召回的方式整修产品,同时也因新能源汽车自身特点,采取OTA(Over the air,汽车远程升级)召回形式。

1. 我国汽车(燃油车)召回制度历史回顾

我国汽车召回制度始于2004年10月1日《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的正式施行,标志着汽车产品召回进入有法可依的阶段。如今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汽车召回法律体系,先后颁布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机动车排放召回管理规定》等20余部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燃油车汽车召回制度主要围绕机械部件和安全系统缺陷展开,主要集中在发动机、变速箱、制动系统、安全气囊等关键机械和液压部件的设计或制造缺陷。

传统燃油车时代的召回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缺陷类型以机械硬件缺陷为主,涉及软件问题的召回较少;二是召回措施主要依赖线下维修更换,通过授权4S店网络实施;三是召回周期相对较长,从缺陷发现到实施召回往往需要数月时间;四是监管部门在召回中发挥重要作用,市场监管总局的督促显著影响车企召回。

2. 新能源汽车召回与传统燃油车的不同之处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特性决定了其召回与传统燃油车存在本质区别,这种差异体现在缺陷类型、召回方式、实施效率、监管重点等多个方面。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2024年度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公告》,关于2024年全国汽车召回方面,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233次,涉及车辆1,123.7万辆,分别较上年增长8.9%和67%。实施新能源汽车召回89次,涉及车辆449.1万辆,同比增长180.1%,占全年召回总数量的40%。

在汽车召回中,新能源汽车电气设备缺陷占比稳定,软件问题则爆发式增长。其中,因电气设备缺陷召回45次,涉及277.5万辆,占总召回数量的24.7%,这一比例与2023年的24.71%几乎持平,表明电气系统仍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风险领域,缺陷主要集中在动力电池管理系统、高压电路虚接、充电模块故障等。同时新能源汽车软件缺陷激增:涉及车机、自动驾驶模块等的软件缺陷召回量达97万辆,占总召回量的23.5%,而2023年仅为9.8%。典型案例包括特斯拉因自动驾驶紧急制动误触发召回28万辆,以及传祺、长安等品牌因仪表显示异常、360度影像故障等通过OTA召回事件。软件缺陷的爆发式增长直接体现了"软件定义汽车"的技术特征也导致缺陷诊断复杂度显著提升。

与之相较,传统燃油车召回也有新趋势,其中发动机缺陷占比骤降,硬件故障向多元化转移,因发动机缺陷召回的车辆数量同比下降66.8%,占总召回量的比例从2023年的60.23%大幅降至12%,这一变化与燃油车市场萎缩及技术成熟度提升有关,属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副作用"。但是,燃油车发动机相关召回次数仍高达89次,主要涉及燃油泵失效、正时链条故障等。此外燃油车硬件故障多元化:传统燃油车召回更多集中在制动(19.1%)、车身结构(23.4%)等领域。例如,现代因制动系统液压单元短路召回55.9万辆,宝马L功助力器推杆松动召回13.8万辆,反映出机械部件的制造工艺与装配问题仍是主要问题点。

3. OTA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主要召回方式

OTA(在线远程升级)技术的应用成为新能源汽车召回的显著特点。通过OTA技术,车企可以对车辆软件进行远程升级,无需用户将车辆送至维修网点即可完成缺陷消除。而传统燃油车召回则完全依赖线下服务网络,需要用户到店进行零部件更换或机械调整,实施成本高、周期长。2023年,我国通过OTA方式实施召回6次,涉及车辆117.3万辆,占全年召回总量的17.43%。传统燃油车召回则完全依赖线下服务网络,需要用户到店进行零部件更换或机械调整,实施成本高、周期长。而在2024年通过远程升级(OTA)方式实施召回19次,涉及车辆406.8万辆,同比增长246.8%,OTA已经成为汽车召回实施的重要方式,例如特斯拉全年339.4万辆召回中,330.1万辆通过OTA完成,这种"无接触式"修复显著降低了召回成本与用户负担,但也对软件升级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

五、新能源汽车召回的OTA方式

汽车的软件的在线升级OTA(over the air),又称汽车远程升级,指替代线缆或者其他本地连接方式,通过无线传输方式进行软件下载和软件更新的过程。OTA常见类型包括FOTA(Firmware OTA,固件升级)、SOTA(Software OTA,应用软件升级)和COTA(Config OTA,配置更新)。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汽车软件代码数量增多,OTA已经成为智能网联汽车召回实施的重要方式。截至2024年底,市场监管总局共收到企业报告的OTA升级活动4,047份,涉及车辆4.86亿辆次。需要说明的是,OTA是新能源汽车召回的方式,但其本质上应当是汽车软件的更新方式,是指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对汽车的软件系统进行远程升级和更新的技术手段。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上,OTA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车辆控制系统、自动驾驶功能、人机交互界面等软件模块的升级,不仅可以优化车辆性能、增加新功能,还能修复软件缺陷、消除安全隐患,是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核心技术之一。

如今我国关于OTA的监管规定正在逐步完善,形成了专门制度框架。2025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对OTA升级活动作出了详细规定。该通知确立了以下核心制度:

(1)OTA升级备案制度。企业实施OTA升级活动,必须按要求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备案,确保升级后的汽车产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技术规范要求。监管部门将对备案内容进行评估与监督检查,防止企业通过OTA升级隐瞒车辆缺陷或规避责任。

(2)分类管理制度。根据是否涉及产品主要技术参数变更,OTA升级被分为两类:不涉及主要参数变更的,企业在完成备案后即可实施;涉及主要参数变更的,必须在取得产品变更许可并完成备案后才能实施。特别是涉及自动驾驶功能的OTA升级,应当按照准入管理规定取得相应许可,这体现了对安全关键系统的严格监管。

(3)召回协同制度。企业通过OTA升级消除汽车产品缺陷、实施召回的,应当按照《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组织实施,并立即停止生产、销售缺陷产品。若升级涉及主要技术参数变更,必须在取得变更许可后才能恢复生产,确保召回措施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针对OTA召回的规范实施,结合行业实践和监管要求,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完善OTA召回全流程管理。建议企业建立OTA升级的内部审核机制,对升级内容进行充分的安全测试验证,特别是对涉及车辆控制、自动驾驶等安全关键系统的升级,应当进行实车测试和场景模拟验证,避免升级引入新的安全风险。

第二,强化消费者知情权保障。建议企业清晰公示OTA升级的目的、内容、可能影响及用户权利,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告知消费者,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对于召回性质的OTA升级,应当明确提示缺陷内容和消除效果。

第三,建立OTA召回效果评估机制。监管部门应当建立OTA召回的事后评估制度,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反馈收集等方式,评估升级措施的实际效果,防止企业形式化履行召回义务。对未有效消除缺陷的,应当要求企业采取补充召回措施。

第四,加强OTA安全监管技术能力建设。建议监管部门构建OTA升级的在线监测平台,对升级过程进行动态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置违规升级行为。同时加快制定OTA相关国家标准,明确技术要求和安全规范。

第五,优化OTA召回应急响应机制。针对通过OTA实施的紧急召回,应当建立快速备案通道,简化程序但不降低标准,确保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消除。同时要求企业建立升级失败的应急预案,保障车辆在升级失败情况下的基本安全性能。

OTA技术为汽车召回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新方式,但也带来了新的监管挑战。只有建立健全"技术创新+规范管理"的双重保障体系,才能充分发挥OTA在提升汽车安全水平和用户体验中的积极作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六、结语

关于本文提及的小米汽车召回,该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市场监管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计划公布的具体内容包括(1)召回编号S2025M0149I:涉及XMA7000MBEVR2和XMA7000MBEVR2车型,共计98462辆;(2)召回编号S2025M0150I:涉及BJ7000MBEVR2车型,共计18,425辆。本次召回范围内部分车辆在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的某些情况下,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若驾驶员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增加碰撞风险,存在安全隐患。小米公司将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升级软件,以消除安全隐患。

根据《汽车产品召回编号规则与编号应用》(GB/T 39061-2020),汽车产品召回编号由缺陷类别(S/E)、年代标识(4位年份,如2025)、产品类型(M/T/C/E)、顺序号(4位流水号,0001起)和召回类型(V/I/O)五部分组成。其中,缺陷类别为S(安全缺陷)、E(环保缺陷);产品类型为M(汽车)、T(轮胎)、C(儿童座椅)、E(其他需要召回的汽车零部件);召回类型为V(主动)、I(调查影响)、O(责令)。而此次小米汽车的两个召回编号,对应缺陷类别为S(安全缺陷),召回类型为I(调查影响)。这表明,小米汽车此次召回并非主动召回,而是因存在安全缺陷,受调查影响引发召回。同一天,斯巴鲁、广汽丰田、一汽丰田、丰田中国也备案了召回计划,它们的召回编号均以S开头、V结尾,表明是由于存在安全缺陷,企业主动召回。

可以预见,未来随着AI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网联汽车普及,新能源汽车OTA召回将进一步常态化,而且召回的重点可能聚焦电池安全、自动驾驶系统缺陷等新领域;排放召回与安全召回的协同监管也将加强,例如在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汽车召回公报中还突出体现缺陷调查力度加大,2024市场监管总局通过缺陷调查推动召回26次,涉及567.2万辆,占总召回量的50.5%。典型案例包括奥迪因高压电池模组短路被扩大召回,某新势力品牌因自动驾驶系统边界条件模糊被强制召回,均显示出监管部门对新兴技术风险的主动干预,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汽车召回制度正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转型,将持续发展,筑牢道路交通安全防线。无论如何,新能源汽车的召回将会越来趋于完善,在提供便利的同时,平衡汽车工业高速发展与安全隐患升级之间的两难问题。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general guide to the subject matter. Specialist advice should be sought about your specific circumstances.

See More Popular Content From

Mondaq uses cookies on this website. By using our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 as set out in our Privacy Policy.

Learn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