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20 November 2025

"破壁"绿色贸易壁垒:专利如何构筑中国企业出口的"绿色通行证"?

K
Kangxin

Contributor

Kangxin Partners is a leading Chinese IP firm, providing comprehensive IP services to global and domestic clients for over 25 years. Experienced IP professionals work with clients ranging from startups to Fortune 500 companies to secure their IP assets. Kangxin grows exponentially while continuing to provide exceptional IP services.
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进入过渡期,以"碳关税"和"绿色标准"为代表的新型贸易壁垒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全球贸易规则。
Chi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进入过渡期,以“碳关税”和“绿色标准”为代表的新型贸易壁垒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全球贸易规则。对以制造业为核心优势的中国出口企业而言,这既是严峻挑战,更是转型契机。例如,一家国内领先锂电池企业收到欧洲订单时,除了应对CBAM所需的“产品碳足迹报告”,彰显其技术底层优势的“低碳技术专利清单”同样不可或缺。后者虽非CBAM的直接要求,却是企业向采购方证明其能够持续降低碳成本、满足未来更严苛标准的“技术信用担保”,其已成为与价格、性能同等重要的“敲门砖”。

在这场关乎未来竞争力的“绿色突围战”中,专利的角色正从传统的技术保护“盾牌”,跃升为企业突破壁垒、畅行国际市场的核心“绿色通行证”。

一、绿色新规挑战中国制造,专利成破局关键

发达国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名,正加速构建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规则体系”。欧盟CBAM作为先行者,要求进口商报告特定高碳产品(如钢铁、铝、水泥等)在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数据,并在未来支付相应的碳成本。尽管CBAM目前的合规要求聚焦于直接碳排放数据的报告与核查,并未明文要求提供专利证明,但其核心理念是“谁排放,谁付费”。因此,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至关重要。

在这一框架下,拥有核心低碳技术专利的企业展现出显著优势,因为这些专利所代表的先进工艺,本身往往就意味着更低的碳排放强度和更稳定、可追溯的碳数据。若产品在原产国的碳排放高于欧盟同类产品,则需购买CBAM证书补足碳成本差价,这直接削弱了中国高碳排出口企业的价格优势。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合规成本激增、供应链重塑压力加大以及围绕低碳技术标准话语权的争夺日益激烈。“绿色”已成为继质量、成本、效率之后,决定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第四大关键维度。

被动适应或末端减排难以破局,必须从源头技术与创新上寻求根本解决方案,而专利正是创新价值最直接、最权威的载体与证明。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专利数据直观印证了中国在绿色低碳技术领域的全球贡献与创新活力。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发布的数据,2016年至2022年,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累计达55.8万件,其中,中国专利权人获得17.8万件,占比31.9%,年均增速高达12.5%,远高于全球2.5%的平均水平。中国已成为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从创新主体结构看,中国已形成“企业主导、科研机构支撑”的多元创新体系。在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发明专利授权量前50名机构中,中国占据13席,包括8家企业和5所科研院所。企业主体涵盖两类典型:大型央企“国家队”如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能源巨头,依托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与规模化研发投入,在电网低碳化、大规模储能等领域布局核心专利;民营科技领军者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在电池技术、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市场化应用领域构建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专利池。

中国企业的专利优势领域集中且突出:在电化学储能领域,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从2016年的4300件增长至2022年的1.3万件,全球占比从35.5%提升至44.9%。这些数据表明,中国不仅在传统能源低碳转型方面持续创新,更在新能源技术与终端应用方面掌握了显著的话语权。

二、专利功能多维延伸,从技术保护到绿色合规

在应对绿色壁垒的背景下,专利的战略价值正经历深刻演变。专利首先发挥着证明企业低碳技术先进性的“硬通货”作用。虽然CBAM未明确将专利纳入其合规清单,但国际采购商和产业链上下游越来越依赖技术专利来评估企业减排能力的真实性和先进性。拥有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核心低碳技术专利,是企业产品“绿色基因”最有力的背书。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细节和权利要求,为第三方评估技术的真实性、先进性和减排潜力提供了客观、可验证的依据,其公信力远超企业自述,能有效降低“漂绿”疑虑,并加速采购决策。

与此同时,专利还承担着降低合规成本与风险的“防护盾”功能。拥有核心低碳工艺专利的企业,由于其技术路线成熟、工艺控制稳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数据通常更具可预测性和可追溯性。这一优势源于三重技术逻辑:专利技术本身提升了碳数据生成质量,许多低碳专利直接应用于碳监测与生产工艺优化;专利工艺保障了生产过程的碳效稳定性,意味着企业对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和物料流动实现了更精确的控制;专利池构建了全链条碳效提升系统,在复杂工业领域通过多技术协同实现系统化创新。这些技术优势为精确计算产品碳足迹、应对国际核查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能够有效规避在生产过程中侵犯他人绿色技术专利的风险,保障供应链稳定。

此外,专利还扮演着技术价值与协同减排的“连接器”角色。通过专利许可、转让或交叉许可,企业可将先进低碳技术扩散至产业链上下游,带动整个链条减排,共同满足出口地的绿色要求。参与或主导构建特定行业的“绿色专利池”,能加速低碳技术推广,降低全行业采用先进减排技术的门槛和成本,形成应对国际规则的合力。

三、构建“绿色通行证”:企业的专利战略升级

将专利有效转化为“绿色通行证”,要求企业实施更具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知识产权管理。

首要任务是聚焦核心,前瞻布局。企业需深入分析目标出口市场的绿色法规和趋势,精准识别对本行业产品碳足迹影响最大的关键技术环节,围绕这些环节加大研发投入,产出高质量专利,并构建包括核心专利、外围专利和标准必要专利在内的多层次组合网络。

其次,要强化专利导航与预警。运用专利大数据持续监测全球竞争对手和科研机构在低碳技术领域的动态,洞察技术方向,避免重复研发。建立专利信息与绿色贸易政策法规动态的联动分析机制,以便在政策变化时迅速评估自身专利储备并调整策略。

再者,加速国际化布局至关重要。将专利布局重点指向存在或潜在绿色壁垒的关键出口市场,充分利用PCT等途径提高效率,并关注目标国专利局对绿色技术专利申请的特殊通道或审查尺度差异以优化策略。尽管中国的低碳专利数量全球领先,但依然面临“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结构性挑战。

在基础材料与核心算法领域,如高端装备、关键膜材料、催化材料、碳核算核心算法等方面,欧美日企业仍持有大量基础专利,中国企业需更多通过技术引进或交叉许可弥补差距。国际专利布局深度不足也是明显短板,许多中国企业的专利布局仍以国内为主,在欧美等高价值市场的专利覆盖率不足,难以有效应对当地绿色壁垒。此外,专利运营与标准融合能力有待提升,将专利技术转化为国际标准、参与构建全球性“绿色专利池”的能力,是中国企业下一步需要提升的关键。

对于志在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中国企业而言,当务之急是推动专利布局从“量”到“质”,聚焦关键环节的高价值专利,尤其是能显著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碳强度的核心技术;加速专利与标准融合,积极参与甚至主导国际低碳技术标准的制定,将自有专利技术融入标准,掌握规则话语权;强化供应链专利协同,通过专利许可、共同研发等方式,将先进低碳技术扩散至供应链上下游,提升整个链条的绿色竞争力。

最后,要激活专利运营,释放价值。主动将专利信息整合到企业宣传、产品说明书、投标文件和ESG报告中,向国际伙伴清晰传达技术优势与减排贡献。积极探索专利许可、转让、作价入股、专利池运营、知识产权证券化等多元模式,盘活无形资产,反哺研发并促进行业减排。

充分发挥专利在破壁绿色贸易壁垒中的作用,需要政府、行业组织与企业形成合力。政府层面,应完善绿色技术创新激励政策,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和专利创造的支持;构建整合全球绿色规则、标准及专利动态的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争取有利地位;优化绿色专利审查与服务,探索优先审查通道,并加强价值评估与转化服务。企业层面,则需提升战略认知,将知识产权深度融入绿色转型和国际化战略;加大创新与知识产权投入;培养或引进懂技术、懂知识产权、熟悉国际规则与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强化供应链协同,利用专利许可、共同研发等方式,推动上下游低碳技术协同与数据共享,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

四、从合规到引领,专利撬动绿色竞争力

全球绿色贸易规则的深刻变革已将“碳约束”内化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场转型中,专利的角色正经历从“防御之盾”到“进攻之矛”再到“通行之证”的跃升。它不仅是技术实力的象征,更是企业践行绿色承诺、降低合规风险、赢得国际市场信任的权威凭证。

对中国企业而言,唯有将创新深植于绿色低碳发展,并通过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将技术优势固化为具有国际公信力的“绿色通行证”,方能有效“破壁”高筑的绿色贸易壁垒,在全球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中行稳致远,赢得未来竞争的主动权。这既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跃。

本文首发自:知产财经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general guide to the subject matter. Specialist advice should be sought about your specific circumstances.

Mondaq uses cookies on this website. By using our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 as set out in our Privacy Policy.

Learn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