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23 October 2025

AI企业赴港上市的机遇与最新动向分析

JT
Beijing Jincheng Tongda & Neal Law Firm

Contributor

Beijing Jincheng Tongda & Neal Law Firm (JT&N) is a large full-service law firm founded in 1992 and headquartered in Beijing. It was one of the first partnership-model law firms in China. To date, JT&N has strategically expanded its footprint across key region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stablished overseas offices in Hong Kong, Tokyo, and Singapore.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各领域的深度融合...
China Finance and Banking
Beijing Jincheng Tongda & Neal Law Firm are most popular:
  • within Criminal Law, Tax and Antitrust/Competition Law topic(s)
  • in India

1

近期香港上市动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全球正迎来一波AI企业上市热潮。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凭借其开放的资本市场和灵活的上市制度,正吸引越来越多AI公司选择在此登陆资本市场。

根据香港交易所网站公开数据,截至2025年9月30日,今年香港上市申请情况如下表所示:

1695382a.jpg

2025年累计接收的上市申请总数达380宗,其中包括截至2024年12月31日尚未处理完毕的既有及重新申请94宗,以及年内新受理的申请285宗 1

值得关注的是,其他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4日,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但尚未正式挂牌的企业共有214家(其中1家已通过聆讯)。若按行业进一步划分,其中AI相关领域的递表公司多达48家,占总数的22.43%,凸显出AI行业在资本市场的活跃度 2

进一步来看,截至2025年10月13日,年内已在香港成功上市的AI领域公司共5家,覆盖仓储履约AMR、AI解决方案、零碳矿山机器人、智驾仿真与数字疗法等多个高增长赛道,分别为极智嘉(2590.HK)、云知声(9678.HK)、博雷顿(1333.HK)、赛目科技(2571.HK)和脑动极光(6681.HK) 3。此外,企业级大模型厂商滴普科技已于2025年10月12日通过聆讯,即将登陆港股;而机器人服务智能体提供商云迹(2670.HK)也预计于10月16日正式挂牌。

这一系列动态清晰表明,香港资本市场正成为AI企业融资发展的重要平台。随着更多AI公司启动上市进程,香港有望进一步巩固其作为亚洲科技与创新企业上市枢纽的地位,同时也为投资者参与AI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机遇。

2

2025年AI代表公司香港上市周期统计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上述AI新股在港交所上市的关键时间节点如下:

1695382b.jpg

AI公司赴港上市已形成一套成熟且可预期的流程。近期上市的公司在审核效率上大幅提升,体现了市场与监管对AI行业的理解加深。然而,顺利获得中国证监会的境外上市备案,以及应对港交所的多轮问询(如有),仍是决定上市速度与成败的核心环节。

3

2025年AI公司港股上市中国证监会国际部备案要求提供的补充材料

1695382c.jpg

根据现有公开信息,云迹是本次统计中少数未被要求需进一步补充说明情况的公司。相较之下,其他多数AI公司在备案过程中,均收到了证监会就股权架构、数据安全、业务合规等关注问题的问询或补充要求。

1. 就股权架构而言,可能会问询历次股权变动的合法合规性,股权转让作价的合理性(如同批次不同价格转让),股权代持的安排及解除是否存在纠纷,股东资格(是否存在法律法规禁止持股的主体),股权激励平台的嵌套安排、资金来源及离职人员激励份额的处置,"全流通"股份的权利瑕疵(如质押、冻结),国有股权管理程序的履行(如国有股权标识)等事项,监管要点在于股权结构是否清晰、稳定,股权变动是否真实、合理、合规,股权权属是否存在重大纠纷或潜在风险,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情形;

2. 就数据安全而言,可能会问询用户信息收集、存储、使用的规模与情况,数据安全保障措施与安排,是否合法合规等问题,监管要点在于公司业务运营中的数据安全与数据处理合规性,是否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

3. 就业务合规而言,可能会问询经营资质的完整性,是否存在商业贿赂等情形,监管要点在于公司的合规经营情况。

另外,证监会的问询还可能会涉及注册资本实缴情况、返程投资、外商投资等问题,若存在较大的合规瑕疵,会对成功获批中国证监会的备案造成影响。

4

AI企业赴港上市的机遇及主要原因分析

(一)18C上市规则的制度红利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AI公司正选择放弃A股、转道香港上市,形成一股明显的"弃A赴港"潮流。其中,云迹在2022年撤回科创板申请后,于2025年转而依照《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 "《上市规则》")第18C章( "18C上市规则")成功登陆港股;云知声亦在撤回科创板计划后三度递表港交所,展现出赴港上市的持续决心;而华付技术则从A股重组终止到转道香港递表,完整呈现了部分AI企业从境内转向境外资本市场的决策轨迹。这一趋势背后,既反映出A股市场对盈利能力要求严格、审核周期较长等行业现实,也凸显了港交所为吸引科技企业所做的制度创新——尤其是2023年正式实施18C上市规则,大幅降低了对特专科技公司的盈利和营收门槛,为尚未实现稳定盈利的AI企业开辟了更为通畅的上市路径。

根据《上市规则》第18C.01条的规定,特专科技公司是指主要从事(不论直接或透过其附属公司)特专科技行业可接纳领域内的一个或以上的特专科技产品的研发,以及其商业化及/或销售的公司。根据《新上市申请人指南》第2.5章第2条的规定,特专科技行业以及联交所认为属于这些行业个别的可接纳领域包括(i)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云端服务、人工智能);(ii)先进硬件及软件(包括机器人及自动化、半导体、先进通信技术、电动及自动驾驶汽车、先进运输技术、航天科技、先进制造业、量子信息技术及计算、元宇宙技术);(iii)先进材料(包括合成生物材料、先进无机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纳米材料);(iv)新能源及节能环保(包括新能源生产、新能源储存及传输技术、新绿色技术);(v)新食品及农业技术(包括新食品技术、新农业技术)。对于不属于特专科技行业或可接纳领域名单内的申请人,若(i)具高增长潜力;(ii)能证明其成功营运是靠在核心业务中采用新科技及/或应用业内相关科学及/或技术于新业务模式,亦以此令其有别于服务类似消费者或终端用户的传统市场参与者;及(iii) 研发为其贡献一大部分的预期价值,亦是其主要活动及占去大部分开支;(iv)不以受规管产品作为上市申请基础的生物科技公司的特质,联交所仍可能会考虑其为"属于特专科技行业可接纳领域"。

18C上市规则为特专科技公司设立了区别于一般主板企业的差异化财务条件。在此基础上,香港证监会与联交所于2024年8月23日进一步发布联合公告,对相关市值门槛作出阶段性下调:已商业化公司 4的最低市值要求由60亿港元降至40亿港元,未商业化公司 5则由100亿港元降至80亿港元,该调整暂定实施期为2024年9月1日至2027年8月31日。 6此次放宽进一步拓宽了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赴港上市的路径,为那些虽未实现稳定盈利但具备高成长潜力的特专科技企业提供了更为便利的融资通道。

(二)"科企专线"的便利路径

另外,2025年5月6日,香港证监会与联交所发出联合公告宣布正式推出"科企专线",以进一步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并允许这些公司可以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公告指出,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一般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或产品尚未商业化的阶段。与其他行业相比,过早或长期披露公司的营运策略、专有技术或上市计划,可能会为这些公司带来过高的风险 7。该机制能有效防范因过早披露敏感信息而损害企业技术优势与商业前景的风险。

目前,已依据18C上市规则成功上市的企业共有3家,包括晶态控股(2228.HK)、黑芝麻智能(2533.HK)与越疆(2432.HK)。此外,前文提及的云迹(2670.HK)也将于2025年10月16日正式登陆港股。其中,越疆以及云迹采取了直接上市(H股)模式,而晶态控股以及黑芝麻智能则采取了间接上市(红筹)模式。另外,根据相关研究报告数据,截至2025年9月30日,依据18C上市规则递表的特专科技企业还有17家。 8这些企业聚焦于人工智能、智能驾驶芯片、机器人等前沿科技领域,反映出18C规则在支持特专科技公司融资方面的积极成效。

(三)近年A股IPO审核收紧

2023年8月27日,证监会发布《证监会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 "827新政"),提出"阶段性收紧IPO与再融资节奏"; 2024年4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国九条"),进一步奠定严格监管的基调。自827新政与新国九条相继发布以来,A股IPO市场经历了向"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转变,全链条强监管格局确立。审核标准实质性的提高使得数百家企业终止上市,根据相关统计数据,A股IPO排队企业从2023年9月30日的612家锐减至2025年9月30日的279家 9,降幅达54.4%。但相比2024年全年A股IPO仅受理77家的严峻形势来说,2025年A股IPO新申报企业的市场环境有所回暖。

另外,区别于港股,A股监管机构通过全面问询和常态化的现场检查,主动甄别并筛选出"高质量"公司,其过程体现出强监管、防风险的鲜明特征。相比之下,港股采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审核制度,由于市场由机构投资者主导、监管介入更为克制且审核透明度高,其受监管政策的影响较小,这使得港股市场整体呈现出更高的包容性与可预期性。

5

总结

近年来,AI企业"弃A赴港"已成为一股显著的资本路径转向,多家企业由A股折返、转道港股,背后既反映出境内市场在盈利门槛与审核周期上的现实约束,也凸显了香港为拥抱科技创新所推动的制度变革。

以2023年正式实施的18C章为核心,港交所系统性地构建了适配特专科技公司的上市框架:通过差异化的财务条件、更具弹性的市值门槛,以及2025年推出的"科企专线"保密递交机制,为尚未盈利但具备高增长潜力的AI企业开辟了一条可预期的上市路径。

文章附录

1 《新股上市申请进度报告》,载香港交易所2025年9月30日,https://www2.hkexnews.hk/New-Listings/Progress-Report-for-New-Listing-Applications/Main-Board?sc_lang=en,访问时间:2025年10月13日。

2 《48家AI公司赴港IPO,中金、中信、弗若斯特沙利文参与项目数量最多》,载活报告2025年7月28日,https://mp.weixin.qq.com/s/NPMQtgNzbM9qfFmRUTx29Q,访问时间:2025年10月13日。

3 《IPO只是开始!年内AI企业赴港上市有所降温,但再融资如火如荼!》,载活报告2025年7月16日,https://mp.weixin.qq.com/s/tNXykS4sl6eYg1Y9IefQ6A,访问时间:2025年10月13日。

4 已商业化公司指于经审计的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收益至少达2.5亿港元(商业化收益门槛)的特专科技公司。

5 未商业化公司指于上市时未达到商业化收益门槛的特专科技公司。

6 《证监会与联交所就特专科技公司及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并购交易规定作短期修改的联合公告》,载香港交易所2024年8月23日,https://sc.hkex.com.hk/TuniS/www.hkex.com.hk/news/regulatory-announcements/2024/240823news?sc_lang=zh-cn,访问时间:2025年10月13日。

7 《关于推出「科企专线」的联合公告》,载香港交易所2025年5月6日,https://sc.hkex.com.hk/TuniS/www.hkex.com.hk/news/regulatory-announcements/2025/250506news?sc_lang=zh-cn,访问时间:2025年10月13日。

8 《港股18C上市名单》,载活报告2025年10月11日,https://mp.weixin.qq.com/s/GR6SFZBdnP64LlcSXLt1xQ,访问时间:2025年10月13日。

9 《IPO市场现新信号!受理量激增443%,IPO结构性回暖》,载尚普IPO咨询2025年10月1日,https://mp.weixin.qq.com/s/VEOvT6zrD7owmST1Wi1STA,访问时间:2025年10月14日。

阅读原文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general guide to the subject matter. Specialist advice should be sought about your specific circumstances.

Mondaq uses cookies on this website. By using our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 as set out in our Privacy Policy.

Learn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