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艾睿铂AlixPartners大中华区汽车及工业品咨询业务合伙人章一超先生受邀出席2025年摩根大通领导力系列论坛,在"蓄势待发:在贸易关税不确定性中优化营运资金"分论坛中,就中国汽车行业的"新常态"、挑战与机遇分享了精辟见解。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着电气化、智能化的深刻变革,而中国作为这场变革的中心,市场的复杂性和竞争激烈程度前所未有。一方面,外资车企普遍感受到了来自中国汽车"新势力"品牌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本土品牌也在汽车产品迭代浪潮中不断寻找创新点和新的增长点。
车企们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从"退守"思维转向"竞争"思维?章一超先生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中国汽车市场的"新常态"与三大转折点
在谈及在华外资企业的普遍感受时,章一超先生精准地指出了当前的核心情绪:
"如果谈论外资企业,我认为一个关键词是'不确定性'。如今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这种不确定性,企业必须采取和过去不同的做法来克服这些挑战。"
他进一步解释,这种不确定性源于市场的结构性变化,而非简单的周期性波动。他认为,要理解当下的市场格局,必须回溯三个关键的转折点:
一是五到十年前的政策导向,当时政府通过大规模补贴首先重点扶持插电混动(PHEV)与纯电动(BEV)汽车,为本土"新势力"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同时也相当程度刹停了外资在华的混动议程。
二是在疫情期间,国际互访的减少让中国本土品牌获得了宝贵的发展空间,并深刻改变了市场各方的思维模式,让"电动汽车是中国市场的未来"这一观念深入人心。
三是疫情后,伴随"油电平权"等标志性突破,中国电动车已经借助自己的"新运营模式"全面与国际品牌在中国"同台竞技"。
中国车企"双倍速、半成本"背后的运营新模式
"以双倍的速度、一半的成本推出新车型",这已成为外界对中国新能源主机厂的普遍印象。针对"中国汽车新运营模式",章一超先生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三大核心秘诀:
"恰到好处"(Good Enough)的开发心态。汽车开发到"恰到好处"的程度即可上市,这并不代表中国汽车新运营模式不重视汽车质量,而是因为中国车企在质量与上市速度间找到了新的平衡点,成功对传统汽车开发流程进行了大幅优化。车企利用数字化功能和OTA技术,允许部分功能在产品上市后迭代完善,此举大大缩短了前期开发周期。
革命性的"软硬件解耦"开发。章一超先生强调,软件的开发速度与传统的硬件开发速度完全不同。中国车企创新地将这两个工作流分离开来,让软件部门独立快速迭代,整车硬件则遵循经典开发周期,两者只需在关键节点同步即可,确保了汽车产品上市时能搭载最新的软件系统。
更高程度的"垂直整合"。通过高度的垂直整合,主机厂不仅能有效控制成本,更能显著提升开发速度。因为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可以在项目早期就深度介入,与主机厂无缝协作,这省去了传统模式下漫长的沟通和验证过程。
政府支持依旧,惟更重"质";机遇藏于"精准对接"
宏观经济面临挑战,政府对汽车产业的支持是否依然强劲?章一超先生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并指出支持方式正在变得更精准、更多元、更成熟,以支持现阶段更注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而非仅仅市场规模。他观察到, 政府的思路已从单纯的"让汽车产业成为各地的引领产业",转变为思考 "如何让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更强大"。这意味着支持方式将不再局限于纯财政补贴等单一手段。他特别指出:
"现在一些政府更倾向于通过'本注入'的方式对车企进行投资,与企业共享发展红利。"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关键在于精准识别并对接那些与自身发展战略相契合的地方政府,从而获得有效的支持。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general guide to the subject matter. Specialist advice should be sought about your specific circumsta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