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扭转发展理念,依托金融科技不断释放创新的原动力,变革金融服务模式,通过开放银行借船出海、换道超车。目前,建设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等纷纷通过API/SDK推出开放银行平台,开放银行已如火如荼开展。2018年更被业内称为"APIBank开放银行元年"。在金融领域,APIBank开放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全新的业务模式,目前国内尚缺乏相关规定的指引。系统的金融监管也处于空白状态。但APIBank开放银行的各类法律合规风险却始终存在,不容忽视。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以期能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APIBank开放银行中的法律合规风险。本篇文章是我们推出的APIBank开放银行法律合规系列问题专题讨论之一,后续还会就APIBank相关的其他法律合规问题推出专题讨论文章。

一、APIBank与银行业金融数据

API指Application Programing Interface,计算机术语称之为"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这个词汇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或许陌生,但对于互联网从业者来说却极为熟悉。近年来,以腾讯、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纷纷开放API接口,和广大的第三方产品、服务对接赋能,在快速拓展自己业务的同时也为用户创造了更多维的价值。

API Bank在金融业内被译作"无界开放银行",是以API架构驱动的全新银行业务和服务模式,即以开放、共享、高效、直达的API开放平台为承载媒介,将多种能力输出,嵌入到各个合作伙伴的平台和业务流程中,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场景为切入,进行产品和服务快速创新,形成跨界金融服务,无界延伸银行服务触点,无限创新服务和产品。这象征着银行将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为客户提供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开放API接口的核心和基本要求是数据的共享,API Bank开放银行意味着银行金融数据与第三方合作平台的交互共享。由于金融数据的高敏感性和高安全性要求,尤其涉及个人金融信息的高保密要求,再加上银行业本身的重度监管属性。金融数据交互共享的合规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API Bank开放银行金融数据合规角度出发,尝试提出一些理解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图表1开放银行图示

二、关于金融数据划分和金融数据脱敏

(一)金融数据划分

纵观各国APIBank监管规则,金融数据划分是各国监管部门首先倡导的合规方向。以推行开放银行监管较早的英国为例,英国财政部牵头成立的开放银行工作组("the Open Banking Working Group",OBWG)于2016年3月对外发布《开放银行标准框架》("The Open Banking Standard"),其中将金融数据划分为五类,分别为开放数据、客户交易数据、客户参考数据、聚合数据、商业敏感数据,并对其内容做了界定。 1

金融数据划分作为API Bank开放银行的第一步,将为后续的开放权限划分和金融数据差异化安全管控打下基础。商业银行的金融数据种类繁多,不仅包含着个人的身份、财产、信用、交易等个人金融信息,往往还涉及金融业重要数据、商业机密数据等重要内容。通过金融数据划分,一来银行可以根据自身金融数据保护能力选择暂不开放或者分步骤开放有关敏感金融数据,涉个人金融信息需进行脱敏处理或确保第三方合作平台保密不泄露;二来对不同级别的金融数据可以采用不同级别的安全管控措施,如敏感程度较高的金融信息可以仅开放读取权限,而一般级别的金融信息可同时开放读取和写入权限。

除英国外,后续加入开放银行监管的新加坡、澳大利亚、我国香港地区等地的金融监管部门也参照了此种模式,推动银行业进行金融数据划分。

(二)金融数据脱敏

数据脱敏(Data Masking),又称数据混淆、数据漂白、数据去隐私化。是数据保护方式的一种,在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中,敏感数据的真实值被转换成虚构的、但看起来逼真的值,原始值被永久改变且无法恢复。

图表2数据脱敏示例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 2的通知中以及《银监会信息科技风险现场检查指南》 3均表示银行应实施数据脱敏、变形以维护数据安全。数据脱敏技术是目前监管所提倡的一种数据保护方式。

银行在API Bank开放数据过程中应当结合数据划分,将敏感程度较高的金融数据进行脱敏处理。

三、关于金融数据共享

金融数据共享是API Bank开放银行的核心和基本要求。但是,保密义务又是银行业的一项古老的传统和基本要求,各个国家不管是金融法律法规还是监管机构均要求银行对客户的身份资料、账户信息和交易信息等承担保密义务,不得对外提供或者允许他人查询。金融数据共享就意味着被共享主体也知晓个人金融信息,被共享主体泄密也就意味着银行泄密。所以,被共享方也需要承担跟银行一样的保密义务。但是,API Bank开放银行合作平台分属各行各业,鱼目混杂,多数往往不是像金融机构这样的重度监管行业,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淡薄。所以,银行选择诚信、合法合规经营、有金融数据保护能力的共享方就显的尤为重要。另外,银行还有可能因为使用了第三方合作平台非法获取的金融数据而被"传染"。

数据共享违规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形:未经用户同意共享数据、第三方合作平台共享非法获取的数据、第三方合作平台滥用他方共享的数据、第三方合作平台非法泄露数据等。近年,互联网行业已经发生了多起由于数据共享引发的恶性事件,给当事方造成极其负面的影响。

Facebook数据泄露事件

图表3 Facebook事件脉络

在本案中,Facebook通过开放API接口进行数据共享,数据经第三方泄露后被用于靶向广告投放甚至影响美国总统大选。虽然Facebook并非直接的侵权人,但因其是数据的来源和共享方,而同样成为相关责任的承担者。这与银行所处的地位相似,在APIBank开放银行中如发生第三方数据泄露或数据滥用,银行会首当其冲,首先面临民事赔偿诉讼和监管处罚。

微博VS脉脉数据泄露事件

图表4微博VS脉脉

在本案中,微博与脉脉达成合作关系,微博通过开放API接口实现了与脉脉数据信息的共享;过程中,脉脉用爬虫非法抓取使用了未经微博用户许可的微博用户个人信息;虽然最终法院判决脉脉侵权并赔偿损失、消除影响。但数据的来源和共享方微博同样会被外界认为因其未尽到数据的保护和注意义务,才最终导致个人信息数据泄露。同样,也给微博带来极其负面的声誉影响。

综上,银行通过API Bank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必须全面了解、评估第三方合作平台的过往诚信情况,数据来源情况、数据保存情况、数据使用情况以及数据保护能力等。通过全面的数据合规尽职调查判断开放银行API接口的风险。银行可以先根据金融数据的划分进而确定安全保护等级要求后,再去匹配、评定第三方合作平台的金融数据保护能力。同时还需要视情况通过有关协议安排进一步强化第三方合作平台数据违规的违约责任。

四、关于金融数据出境

因涉及金融主权和金融数据本身的高度安全性要求,各国对金融数据出境均采取审慎的态度。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数据出境受双重监管,一是来自于金融监管部门,二是来自于网信部门。

图表5数据出境

(一)来自金融监管部门的规定

根据我们对有关金融监管法规的解读 4,目前监管部门对金融数据出境持极其审慎的态度。要求金融数据本地化,做到本地存储+处理+分析,且仅在符合"业务必需+客户同意+关联机构+确保保密" 5的前提下,才允许例外出境。由此可见,外资银行将数据中心设在境外、仅仅根据母国和总行监管合规要求跨境报送数据等行为均不符合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国对金融主权的主张,也是对金融数据高度安全性要求的必要控制。而且在目前唯一的例外出境条件中仍然存在模糊的地方,比如何为"业务必需"、"关联机构"具体包括那些?这些模糊的地方仍然需要金融监管部门的进一步明确,但同时也为各金融机构跟监管解释、博弈留下了制度空间。

(二)来自网信部门的规定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安法》)的出台,网信部门还牵头起草了大量关于数据保护、数据出境的规定 6。网信部门对所有互联网数据实行统一监管,其对数据出境的态度不同于金融监管部门。网信部门原则上允许数据因业务需要在经安全评估后可以出境,而且根据《网安法》的规定持有数据的机构只需要做到本地存储即可,不需要本地处理+分析。


金融监管部门的规定

网信部门的规定

基本思路

原则禁止+例外允许

原则允许+例外禁止

适用范围

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重要数据

本地化要求

本地存储+处理+分析

本地存储

出境要求

目前仅限跨境业务场景:
业务必需+客户同意+关联机构+确保保密

业务需要、安全评估

图表6双重监管差异对比表

通过上述差异对比,两个部门的监管规定存在较大差异,金融监管部门的规定比网信部门的规定更严格。金融行业作为重度监管的特殊行业,考虑到银行业更严格的数据安全和信息保密要求,在数据出境问题上坚持比一般行业更严格的监管制度,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在API Bank开放银行涉及金融数据出境时,应严格执行金融监管部门"本地存储+处理+分析"加"业务必需+客户同意+关联机构+确保保密"的监管要求。

参考文献:

1参见兴业数字金融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战略与研究团队,《开放银行系列之概念篇:何为开放银行?》

2参见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专栏五第二点"逐步完善敏感信息保护机制,规范互联网环境下使用敏感数据的行为,强化对金融机构向第三方机构提供客户信息的技术监管,加强对内部职工和外部合作单位的管理。"

3参见银监会《信息科技风险现场检查指南》"测试中如需使用生产数据,应对相应数据进行脱敏、变形处理,当使用生产数据测试时是否得到高级管理层的审批并采取相关限制及进行脱敏处理"。

4参见《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第6条;《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第4条;《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2013年个人金融信息保护专项检查情况的通报》第2条第6款;《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第33条。

5参见《银行业金融数据出境的监管框架与脉络》,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ODM0NDU4MQ==&mid=2247485862&idx=1&sn=d4271e1a00195de04b7adfafeef0a4b2&chksm=
97eab44ca09d3d5a43e2ce6b8809e83fcb3695e26ae2f735d1d0421cbf0b132620c2cbfff77b&mpshare=
1&scene=1&srcid=11308mD7XJ1aBS4j3bTnHpXi#rd

6参见国家网信办《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信安标委《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指南》(草案)。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general guide to the subject matter. Specialist advice should be sought about your specific circumstances.